手作篇

生活在都會中的人們,不知有多久沒有使用雙手來勞動了,習以為常的方便性,指頭在手機、電腦上滑點一下,衣服、物品、甚至食物,立馬送到家門口,得來~全不費功夫!

在都蘭這幾天的阿美族傳統文化年齡階級訓練,真正體驗凡事依賴雙手去打造的生活面貌:舉凡器皿製作、烹調膳食、砍竹、集結茅草搭建臨時會所、種樹⋯⋯⋯等,看似簡單,其實相當有挑戰性呢!

1.水壺袋+毛線球吊飾製作

第一天晚上,我們先到高秀雪ina家,參觀她多年的作品;她擅長用麻繩編織及使用樹皮製成衣裳,客廳牆上的掛畫,竟是用檳榔鞘拼貼而成,很令人驚艷⋯⋯ 秀雪ina幽默可愛、手藝精巧,平易近人,是我未來想成為的長者典範!

簡單講解後,ina就開始示範如何用繩索編織水壺袋。只見他熟練優雅的左右移動雙手,就編織出一個漂亮的繩結,但手拙的我,卻像鬼打牆一樣,總是過不了關卡😮‍💨;還好老師及助教非常耐心的教導及幫忙,否則一定會落得跟我國中家政作品一樣的下場~慘不忍睹啊😄

相對來說,毛球製作就簡單許多,光看這五顏六色的毛線,就讓人心情愉悅啊~

2.自製碗筷

隔天一早,驅車前往「阿度蘭農場」~這是一塊復耕為傳統農場的地域,一方面提供體驗遊程,另一方面運用林地內大量的尤加利樹,製作生產清潔產品,為地方創造產業及就業機會。

一抵達目的地,在石板上擺放酒、檳榔、香煙,這是入山前的祈福儀式~向山、祖靈表示敬重之意!喜歡原住民謙卑縮小自我的態度,凡事感恩知足。

聖明帶領大夥認識阿度蘭農場時,隨手路邊摘取的樹藤,教大家編織成一個個獨特的頭冠。

大家玩得不亦樂乎,像個在山上生活的孩子般~天真快樂^_^

認識環境後,就要開始上課了😄

坐在大自然的教室,雞🐔、羊🐑隨意在身旁走動

大家專心聆聽台前講師的說明,待會兒要「聽話照做」!從小到大,從來沒這麼服從聽話過呢😄

第一堂課,就由製作碗筷開始~畢竟民以食為天,吃飯是非常重要的事,對吧?

一開始,得先克服使用開山刀的恐懼😱,其他的,就簡單多了。削完竹子,用磨砂紙慢慢磨平表面~筷子只是前菜,碗的製作,才是真正的重頭戲啊⋯⋯

一開始,每個人選一顆椰子,剖半時,「濃郁」不好聞的氣味,立馬遊走我們之間

剝皮的過程,我使出洪荒之力,但還是完全無能為力😮‍💨,只好坐在旁邊用「哀求」的眼神環顧四周

幸好,男夥伴看出我求救的眼神,即時幫忙,我才得以進階到下個步驟

接下來,挖出果仁、把外皮磨平~~說真的,好辛苦啊⋯⋯平常沒這樣的勞動過,體力還真有些吃不消了!

幾個小時,過去了~~終於~~

登登登登,這是夥伴的作品

午餐時,拿著自己做的碗筷用餐,飯,吃起來特別香甜可口呢!

透過自己雙手勞動而獲得的一切,心中,滿是感動!

3.蓋茅草屋

下午的大工程,是要集結濃密厚度適中的茅草,用竹片加以捆綁固定,然後再鋪蓋在屋頂上

大家分工合作,把一層一層的茅草,鋪蓋在原本光溜溜的屋頂上

就在我累得笑不出來時,「撿雞蛋」像個紓解壓力的開心活動,讓我得以喘口氣😄

說實在話,一整天的活動,讓我這個長久安逸住在城市的「肉腳」,體力有點負荷不了;羨慕別人的好體力,同時,也告誡自己該運動強身了!

互助分享Mi幣篇

Mi幣由東河都蘭部落創建的地域平台都蘭國共創計劃發行,發想源自於阿美族語Mipaliw,意即「互助換工」,來自傳統農業社會「你到我家割草,我到你家蓋房」的文化概念

Mi幣有15、30、60分等三種幣值。

幣值以服務時間計算,居民可提供服務賺取Mi幣後,當有需要,再以Mi幣換取所需服務;雖然無法兌換成新台幣,但居民可使用來互相幫忙,舉凡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,例如:除草、看小孩功課、代買採購⋯⋯藉此增加在地互動與連結。

剛開始聽到這個概念,腦海中即浮現「烏托邦」的理想境界;現今社會,節奏快速匆忙,每個人大都自顧不暇,只能自掃門前雪,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互動,相當冷漠;不像以前的農村社會,左鄰右舍大多熟捻,並有共識彼此守望相助!

Mi幣的發想,即落實大家互助的概念,且因為有付費的關係,就不會感到「不好意思」了😄

當被問及自己的專長及可提供服務的項目時,我思索許久,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特殊能力;後來得知「陪伴聊天」、「說故事」也可以是服務之一,才鬆了一口氣呢!

這四天三夜的活動,我從工作人員身上學習到許多,並有很深的體悟~~

敬畏天地,相信大自然有個更高的主宰,凡事虛心謙卑;

感恩所擁有的一切,知足樂觀;

竭力保存部落文化及串聯資源,大夥兒互助分享為的是攜手共創一個更美好的家園!

在晨曦中,

在晚會營火中,

我看見美麗的願景都是由小小的微光發起,

祝福~~「都蘭國」!

By eva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